文/小洋樓
(MVP學習網(wǎng)為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,違者必究)
在看DVD的時代,我淘了不少音樂和演出碟。前段時間突然想到了它們,被扔在車里好多年了,于是在開車的時候,重新聽起了這些DVD。并寫下點文字記錄它們。這些視頻現(xiàn)在大部分都已上網(wǎng),點擊視頻鏈接就可以觀看,這是網(wǎng)絡時代的方便之處,但是碟片更利于收藏和紀念。
我們不妨從剛?cè)ナ赖囊獯罄錁反髱熌锟祪?nèi)切入馬友友。馬友友演奏的莫里康內(nèi)作品專輯,曾雄踞美國公告牌古典專輯排行榜(Billboard Top Classical Albums)長達105周之久。這是非常牛的紀錄。
不過馬友友的成名,卻是從演奏巴赫第一號大提琴組曲開始。
這張《巴赫第一號大提琴組曲:音樂花園》是一部音樂紀錄片,記錄了馬友友根據(jù)巴赫第一號大提琴組曲的靈感,和園林設計師茱莉·摩爾·梅瑟薇Julie Moir Messervy合作,推出在波士頓市政廣場建立音樂花園的設想。
馬友友祖籍浙江鄞縣,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巴黎,1959年隨家人遷居紐約。他四歲就開始學大提琴,拿過多尊格萊美大獎,成為華人之光,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提琴演奏家。
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巴赫大提琴組曲。如果說巴赫被歷代的音樂家奉為大師中的大師,那么他為大提琴獨奏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稱得上是經(jīng)典中的經(jīng)典。它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于世的典范,在音樂結構、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堪稱舉世無雙。幾乎每一位大提琴家,在其藝術造詣達到一定境界時,都會努力將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為自己的保留曲目,在音樂會上演出并灌錄唱片。
巴赫第一號大提琴組曲為G大調(diào),包括:1.前奏曲,2.阿勒曼德舞曲,3.庫朗舞曲,4.薩拉班德舞曲,5.小步舞曲,6.吉格舞曲。
作為大提琴演奏家,馬友友的演奏生涯中,必然離不開巴赫。而巴赫第一號大提琴組曲,帶給馬友友重要的音樂靈感。在這部60分鐘的紀錄片一開頭,馬友友就談到,拉巴赫第一號大提琴組曲就會想到大自然,所以他做了一個大膽的跨界舉動,將這套組曲的旋律以音樂花園的形式,在波士頓市政廣場呈現(xiàn)。
這是音樂到建筑的跨界,跨界顯然也是馬友友所鐘情的,他在世界頂級的茱莉亞音樂學院讀書時,沒有畢業(yè)就轉(zhuǎn)到哈佛大學學習人類學專業(yè),拿到榮譽博士學位,后來還拿到香港中文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。
第一號大提琴組曲的前奏、阿勒曼德舞曲、庫朗舞曲、薩拉班德舞曲、小步舞曲、吉格舞曲,被想象成花園里的每個部分,抽象的旋律變成具象的花園。有句話說,音樂是流動的建筑,建筑是凝固的音樂,這樣的轉(zhuǎn)化也是自然的。
波士頓市政廣場原先是廣袤的空地,建造音樂花園需要籌資100萬美金,這部紀錄片把馬友友在空地上的演奏、向官員們闡述想法、各方機構的合作糅合在一起。大家也希望通過這個城市地標建筑,體現(xiàn)城市的藝術氣質(zhì)和靈魂。
音樂花園最后呈現(xiàn)出什么樣子?紀錄片并沒有交代。時間顯示,這部紀錄片拍攝于1997年7月,馬友友是風華正茂的40多歲年紀。
事實上,馬友友的巴赫靈感音樂紀錄片一共6部,分別詮釋了巴赫的6大組曲。其中第二部《建筑的聲音》中,意大利建筑大師喬凡尼·貝尼尼所設計的城堡,被拼湊成巨大的版畫,透過電腦3D的虛擬動畫,完美地呈現(xiàn)在我們眼前。這部紀錄片獲得了“最杰出特殊視覺效果”的艾美獎。6部紀錄片一共340分鐘,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,有時間的話不妨全部找來看一下。
前幾天我看到馬友友近期演繹《倦鳥之歌》的大提琴視頻,已垂垂老矣。6月19日,馬友友的新專輯全球首發(fā),從1979-2015年間錄制的80多張專輯中精選而出的14張經(jīng)典作品同時上架,其中就包括他的巔峰之作《巴赫靈感》和《繁花似錦巴洛克》。但是,我們現(xiàn)在還買新專輯嗎?大街上已經(jīng)看不到音像店,我們都習慣了在手機上免費聽音樂,發(fā)燒唱片的時代早已經(jīng)遠去了。